其他
给你多少钱,你愿意放弃爱情?
被试人员中,有的正在热恋期,有的刚结婚,有的刚失恋。他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:
30万吧,我的房贷还差30万;100万吧,刚好够买一套小房子;500万,有钱不香吗?毛爷爷最实际;1000万可以了,有钱能买来爱情,但爱情是买不来钱的。……
是不是有点感慨,从有人类开始就不断被歌颂的纯美爱情,落到现实,不过也就几十上百万,一千万封顶。
或许你也正在想,给我多少钱,我就放弃爱情/婚姻。
我们大多数人,对关系都没有信心,毕竟,谈钱就崩的关系不胜枚举。
浓情蜜意的情侣,一谈到彩礼,立马分道扬镳;
肝胆相照的朋友,一谈到共同的投资收益分配,转身就反目成仇;
曾经相濡以沫的夫妻,一谈到离婚财产分割,瞬间撕得狗血淋漓。
爱情是什么?浓情蜜意,山盟海誓,相濡以沫,幸福快乐……但这段感情到底有多深?他到底有多爱我?他到底愿意为我付出多少?不知道,听到的未必是真的,看到的也可能是假的。即使现在是真的,谁能保证若干年后这段感情不会变呢?
所以,钱是最实际,最保险的。
唯有钱,简单直接又坦诚,看得见摸得着,且永不变心,并能快速地得到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。
所谓的梦想,不也需要钱来铺路吗?甚至有些人梦想的终点,就是拥有很多很多的钱。
我们很多人追求的财务自由,俗气一点说就是追求钱多啊。
钱足够多,意味着生活有更多的自由,自由意味着有更好的生命质量。
所以,用金钱(或用体现金钱多少的物质)来表示无法量化的感情,大概是人们防御对关系没有信心的方式之一。
在婚恋市场上,更是把这一点表达得淋漓尽致。
在相亲角里,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,每个人都由年龄相貌,身高体重,学历工作,房子车子组成,这些组成变成一个个由数字、等级组成的符号,某两个男女所拥有的符号相似程度高,大家就认为他们很般配,认为他们适合结婚生子。
至于你是谁,不那么重要。
知乎上有个问题:男人和女人,谁更现实更物质?
很多人说,当然是女人。
肉眼可见的,女人比男人更注重交往对象(伴侣)有没有车子房子,年收入多少。
为什么女人更在乎“物质”?
因为女人还要生孩子啊,在女人怀孕、生产的阶段,她的其他社会功能大多停滞了,如果男人拥有更多的钱,意味着在这个阶段女人能使用的物质就更丰富一些。
但女人比男人更现实吗?不是的。
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在《社会性动物》一书中,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:一位女性如果在六个月内与100位男性发生性行为,她最终可能只孕育出一个后代,所以在古代她会选择更强壮,能持续地提供更多食物的猎人作为伴侣。而一名男性如果在六个月内与100名女性性交,他可能会获得一打甚至更多的后代,但当时物质条件及生存环境都非常差,很多婴儿一生下来就夭折了,所以男性也会倾向于选择更健康、更漂亮的女性作为伴侣。这些择偶标准发展到现代则表现为,女性会选择更富有、更成功的男性作为伴侣;而男性则选择更健康漂亮的女性作为伴侣。
毕竟,大家都想拥有更有质量的后代,后代是自我生命的延续,能拥有更健康,更强壮的后代,象征着“我”能更好更长久地存在于世上。
所以男人女人都很现实,只是侧重的点不同而已。
美国老电影《桃色交易》讲述了一个爱情与金钱交易的故事。
男主大卫和女主戴安娜,高中就开始恋爱,因父母的反对而私奔,这来之不易的感情让他们倍感珍惜。
他们像这座城市大多数年轻的恋人一样,生活简单又快乐,尽管并不富裕,但努力工作,梦想着有一所自己的房子。
但一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,让他们的投资血本无归,相继失业,两人生活拮据又窘迫。
走投无路之际,大卫向父亲借了5000元,他们把翻身的机会放在了赌场上。
结果毫无悬念的,他们输了个精光。
绝望之际,帅气又多金的富豪盖茨出现了,他对大卫和戴安娜说:给你们100万,让戴安娜陪我一夜。
他们当即严词拒绝,我们那么纯洁的爱情,怎么可能被金钱玷污?
然而当晚,两人辗转难眠,他们都在想:如果有了100万,不仅能还清债务,还能买一所属于自己的大房子,过上富足体面的生活……而且不就是一晚么,一晚能玩出什么花?结婚前,不都跟别人睡过么。
于是,他们找了律师和盖茨签了协议,他们也约定,拿到100万后,绝口不提当晚的事。
但那一晚后,大卫和戴安娜的生活,彻底发生了改变。
大卫遏制不住地脑补戴安娜与盖茨那一晚的细节,戴安娜指责大卫不理解自己为两人的生活做出的牺牲,从前的温馨浪漫不再,取而代之的是一复一日的猜疑与争吵,生活一地鸡毛。
100万,出卖的不是戴安娜的一晚,而是一段美好感情的往后余生。
100万,不仅能让人放弃伴侣,放弃爱情,也能让人放弃自己。
所以有人说,有钱能使鬼推磨。
所谓忠诚,只是背叛的筹码不够。
如果一份爱情可以用金钱来购买或者可以用另一种物质来交换,那它就不是爱情,它只是你拥有所有权的物质,既然是物质,它就是可以被替换的,既然可以替换,它就没有那么重要。
所以爱情的质变通常与钱的多少无关,只是借由钱来衡量一份感情在人们心目中的高低深浅,借由钱来考验人性。
当我们问,给你多少钱,你愿意放弃爱情时,我们要考验的其实并不是爱情,而是人性。
就像张爱玲的小说,说的是爱情,主角永远是人性。
爱情,是人性的照妖镜。
很多人说,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。
大概是说,一旦考验人性,我们看到的都是人性阴暗龌龊的一面。
我们常常心怀矛盾,希望人性都是美好善良的,但现实功能又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,于是设计一些“别出心裁”的问题/实验来考验人性,而考验的结果,我们又很失望,这个失望,往往又是我们意料之中的。我们的种种操作,似乎只是要确认我们的失望是真的。
然后期望通过改造或教育来让人性变得美好。
这几乎是无法实现的。
就像强迫性重复,我们闻着味儿,明知失望依然选择与造成我们儿时创伤一样的人作为伴侣,然后试图通过努力把他们改造成我们心目中理想的样子,结果把自己弄得伤痕累累,对方依旧岿然不动。
对于人性本身来说,不管我们如何对待它,如何考验它,它的友好,善良,贪婪,自私,一直都在那里,不躲不闪。
只是我们更能接受也更愿意看到它友好善良的一面,而贪婪自私的一面我们常常很难接受,也不敢把它拿到太阳底下晒,所以它便变得阴暗了。
曾老师说,人性本身是不需要被改造的,需要被改造的应该是我们适应人性的方式。
当我们能够直面我们内在的贪婪,残忍,戾气的时候,看见它们,感受它们,或许我们就有机会与它们和平共处了。
2022-01-17
2022-01-16
2022-01-15
2022-01-14